“打得了硬仗、出得了实绩、守得住清廉”,在四川省成都市,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用对纪检监察工作的热情与执著,用在热血中流淌的坚守,用自己的努力奋斗,为纪检监察事业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记者在“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来到成都市纪委探寻他们的青春足迹。
“拼命三郎”陈海和——业务精通、埋头苦干
4月25日早6:30,四川省成都市纪委研究室的陈海和像往常一样,从距离单位80公里外的都江堰出发,踏上上班的“旅途”。20分钟的公交车、半小时的高铁到成都火车北站,再转乘地铁。
上班路上,为了不浪费时间,他随身携带着《行政监察法》和《四川省监察厅2014年行政监察工作要点》,一边翻看一边记录,继续为即将展开的课题调研做准备。
据了解,今年以来,除了日常的调查研究、综合文稿外,该市研究室还牵头负责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任务,室里的每个人都负责一部分改革课题,他负责的课题与行政监察有关。
到达单位时已近8:30。距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陈海和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收集的全国各地行政监察工作的经验做法。“准备去听听基层的声音。”陈海和告诉记者。
9:30,他和同事一起来到新都区纪委。“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对‘三转’有怎样的认识?”“在执法监察中遇到哪些瓶颈问题?”“对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转职能有什么意见建议?”调研中,他不时地询问。半天时间下来,他厚厚的笔记本上多了各种记号。
“这项调研时间紧、任务重,调研后,马上就要开始起草调研报告,责任重大啊!”陈海和对记者说,调研中发现基层一些地方对上级机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到位,不少人认为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先后整合执法室、纠风室、效能室、综合室等,削弱了监察机关的行政监察职能,“对‘三转’虽有一定的理解和阐述,但具体落实到行政监察工作上,一些地方监察机关却不知道转什么、怎么转,等待观望现象比较普遍。”
下午6点,调研结束返回机关。难得今天没有加班任务,陈海和匆匆奔向地铁口。女儿刚刚3岁,正是可人的年龄,就算加班晚点他也尽量往回赶,哪怕只是亲亲女儿熟睡的脸蛋儿。实在太晚了,就和衣睡在办公室。他的“拼劲”是大家所熟知的。“离家远,也常常加班,但早上却比我们来得还早。”细心的同事感叹道。成都市区与都江堰市之间,往返近4个小时的路程,他一走就是6年。
“1982年出生的他,是研究室的骨干之一,为领导提供了很多决策参考。”说起这个小伙子,周围的同事频频点头。也难怪,谈及中央纪委、省纪委最新精神以及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主要工作,他总是胸有成竹、如数家珍。而他也凭借自身努力,被市纪委记三等功一次。
“机关里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业绩的风气,我只是紧跟着大家的步伐。”陈海和说。
“纪检新星”张浩——冲锋在前、勇挑重担
近日,成都市党风廉政责任监管平台的建设有了大进展:实现了平台的日常应用情况与对各单位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对接,即采取倒扣分制,系统每季度自动对各单位填报情况进行识别,没有填报的给予扣分处理,年底自动汇总形成各单位落实责任制考核的得分。
成都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张浩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对张浩而言,党风廉政责任监管平台就像是他“孕育”的一个新生命。
自去年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开发建设这一监管平台以来,张浩就一直负责这项工作: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际问题的分析到平台总体目标的设定,从平台的五大模块构架设计到各自的功能定位,从对操作人员的系统培训再到委局机关各个业务处室对应的分工……
“张浩虽然年轻,但确实是业务熟悉、才思敏捷……”曾接受过他培训的学员们对他赞赏有加。
据了解,去年,该市纪委针对个别领导干部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上“只挂名不出征”,考核检查容易流于形式等问题,开发建设党风廉政责任监管平台,要求市本级、市级部门及下属单位、县(市、区)及县级部门和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定期登录平台,对照各项指标如实填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实现责任落实全程监控、监督范围无限延伸、制度执行刚性约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浩坦言,平台覆盖了全市19个县(市、区)、高新区和天府新区的316个乡镇(街道),以及94个市级部门,用户群多、涉及面大、层级复杂。今年3月全面推广以后,各个单位遇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也接踵而至、应接不暇。
“办公室的电话放下又响,每天来咨询的人也络绎不绝。”张浩告诉记者,比如填报相应信息后系统无法保存怎么办,如何通过平台对各单位内部处室领导进行监管,等等。
“有的同志不理解,抱怨这个平台没事找事,我感到自己被推到了聚光灯下,被无数双眼睛盯着。”张浩说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他很快就发现,很多问题都带有共性,也逐渐找到了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网络保障方面,他积极协调市内网办牵头做好各地各部门平台应用的网络保障工作;组建了一个QQ群,把各单位的平台管理员加入群中,自己随时在线解答……
“既然组织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又怎么能让组织失望。”张浩对此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