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一等奖】人到无求品自高

发布时间:2014-09-02 15:38 作者: 来源:

他是一个在领导岗位工作了二十多年,却从未给自己办过一件事的人;他是一个花自己的钱容易,花公家的钱吝啬的人;他是一个人走茶更热,退休后却更加忙碌的人。他就是担任过绥德县教育局局长、榆林地区卫校校长的孙士好。他在好多岗位上工作过:邮电局、知青办、农工部、团县委、党史办、科委、教育局、地区教师进修学校、榆林市卫校。退休后又担任绥德县书法协会、诗词学会、美术协会会长。变换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他对每份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不变的是他在任何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不变的是与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对他的敬重与赞扬。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老百姓的口碑不会假,问到每个与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说他“人不错!”“特别正气!”“脾气不好,但我们都愿意听他的!”他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领导就要一心为公

孙士好在工作中是个公认的“工作狂”“拼命三郎”。 1984年绥德县刚刚成立党史办,孙士好被组织任命主持党史办的工作,当时绥德的党史资料近乎空白。为了对绥德党史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他带领单位的另外四位同志东奔西走,下乡村,跑省城,采访老党员、搜集信息、借阅资料、忙到没有节假日,加班至通宵达旦是常有的事。倾心的付出换来了可喜的成果,在一年的时间内,建立起300多人的联系网,整理编撰出76万字的党史资料,之后他受邀在县中山礼堂做了两个多小时的党史工作汇报,在场的三百多人无一人离开,掌声雷动。

在当县教育局局长期间,他为全县的教育事业争取资金,不知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但他几乎每次出行都要将来回的报销费用控制到最低。1987年,为县二中争取到建筑款项100万,而他们同去的六个人只报销了路费,其余全为自费。身处领导岗位,求他办事的人经常会找到他的家里来,带烟带酒的,结果不光礼品要原样带回,来的人还要被他训一顿。他说:“不能办的事,说成甚都不能办。能办的事,那就是我份内的事。你还送什么礼?”

每次去西安出差,别人大都住的是每晚100多元的房子,他却住每晚7块钱的房子。虽然房内唯有的一张床还吱吱呀呀、摇摇晃晃,可他心里却得意地打着算盘:同住一个月,别人住宿费得3000多,可我只要210块钱就解决问题了,仅住宿费这一项就能给公家省两三千块钱,睡在哪儿都一样,你明(天亮)了,我也明了。

有一年,教育局修家属院,由于教育系统人多(离退休干部也在考虑范围之内),而修好的窑洞却极为有限,如何分房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僧多粥少的状况,身为教育局局长的孙士好最先提出:所有有房住的干部一律不考虑分房,接着,他以自己拥有两个小驳壳为由带头退出分房。最后在他的带领下,这次分房不仅没有出现问题,而且还空余一套,当同事们提出让给他时,他坚决不收。

领导就是服务

1992年孙士好被调到榆林地区卫校担任校长,自上任之日起,他就把教职工的事放在心上。当时卫校教师两地分居者较多,为了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他到处奔波,与驻绥地直各单位和县上有关部门协商,千方百计安置教师家属。学校有一位老师只在孙士好面前淡淡提过一次自己妻子在靖边县一所很偏远的卫生院上班。第二年,在这位教师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孙士好直接通知他让他妻子赶快到榆林地区第一医院(位于绥德)上班!这位教师事后赶来谢他,他却说:“谢什么谢?领导就是服务,就是帮助下面的人解决后顾之忧,你们好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感谢。”

当时地区单位的工资要比县上的工资高出许多。他手下的几位同事对他说:“您总是给咱学校的教师解决调动问题,我们也有个想法:把在县上工作的嫂子调到咱卫校来。您只要不反对,其他的事情我们来办!”孙士好一听就恼火了:“我解决的是他们的夫妻分居问题,解决的是教师一日三餐的问题,你嫂子就在绥德上班,我每天都回家吃饭,调什么调?!”

在十里铺任职期间,由于这里位置偏僻,没有信号,教师们长期看不上电视,业余生活匮乏。孙士好到任之后,急忙与县广播电视局联系,在十里铺安装插转机。当时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在他的带领下,学校教师硬是把七八根电杆扛上了十里铺最高的山顶。为了慰劳大家,收工后,孙士好就把老婆从家里给他带的羊肉热在锅里,又买了几瓶啤酒,给大家改善伙食,大家很辛苦,可心里却是暖暖的。

领导就是责任

孙士好的做事原则是:“不干则已,干必干好。”他认为,一个领导最大的责任就是把单位的工作搞好,搞不好就是失职。

在卫校期间,孙士好狠抓制度建设,订立执行制度70多项,岗位责任制80多项,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促进了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实行了教师聘任制,在教职工中形成了良好的竞争势头。

在硬件方面,面对着一间间破损的校舍,一个个空空的实验室,他心急如焚。然而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资金短缺是最大的难题。孙士好除了四处奔波向省市争取配套资金外,还巧妙地将国家房改政策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住房改革。不仅腾出一部分住房以供翻建教室,而且还周转出一部分资金用以改善办学条件。

另外,“节流”与“开源”并举,他在平日的财务管理上更加的精打细算,处处为公。有一年,省上组织让孙士好去欧洲考察学习,来回费用六万多,他想了想,这六万多的费用都可以给学校盖一间实验室了,再说自己也不是医学方面的人才,去了作用也不大,于是婉言谢绝了这次出国的机会。而同样是费用也得好几万的出国考察,他却欣然同意派另一位教师去:“人家有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新气息,新思路。花这样的钱,值!”

在他的带动下,学校的各项预算都几乎精确到了分分厘厘,能少则少。一次,学校搞活动,预算表报上来后,孙士好自己看了后都觉得明显不够,他问做预算的人:“这点钱够吗?”那人支支吾吾不说话。最后孙士好主动决定给活动增加了预算费用。还有一次,市上领导来检查工作,招待吃饭时,同行的卫校教师点了一份32元的腰果虾仁。迫于市领导的面子,孙士好当时没吱声,领导刚走,他就开始训这个教师:“一盘肉菜才十几块钱,为什么要点这么贵的菜?这菜好吃的厉害?”从此以后学校再也没有人敢点贵点的菜,更不用说私自请客报销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其身正”感染着学校所有的人,使学校渐渐形成了勤俭务实的风气,连年的招待费都没有超过5万元。

这位看似吝啬的校长,对教师的课时费却毫不马虎。全校一线教师的课时费永远排在前面,而他自己却一直是中等靠后的位次。孙士好总说:“我自己行得正,坐得端,别人就不能对我指指点点。”这个“不能”背后有着怎样十足的底气,若不是自身的一身正气、光明磊落,这底气又从何而来?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固定资产就增长了近10倍,在校学生增加了一倍。实验室盖起来了,图书室、微机室也修起来了,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了,教师们教学更加积极,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生源越来越好。1998年卫校学生参加全省自考大专班考试过关率达到36.4%,而全省平均水平仅为5%左右。几年间,学校受到省、地、县表彰40多次,他本人也受到20多项奖励,被评为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荣誉的获得,凭的是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凭的是他真抓实干、尽职尽责的全力付出!

可是,孙士好的身体却有些吃不消了。1998年,他神经性头疼病情加重,市卫生局知道他的情况后为他拨了一万元专款,让他安心治病,并再三叮嘱:这钱是给你治病用的。结果,在学校的行政办公会上,他却将这一万元全部给了平时多病的几个教师。当问及他是怎么想的时,他的回答是:“我就觉得一个领导就像家里的老人,有点好吃的就不由得想给孩子们留着,要是自己吃了,心里怎么能过得去?!”正是这种心里装着教师,唯独没有自己的无私坦荡,成就了孙士好在所有与他共事过人的心中的好人品、好领导的形象。教师们到他家里来聊事,常常被他留住吃饭。教师们都说:“在孙校长这,吃他家容易,吃公家难。”现在他虽然已经退休十多年,可一旦回到榆林卫校,他的那些老同事们就抢着请他吃饭。

工作三十多年来,孙士好究竟解决过多少同事的急事、难事,给多少个学生垫付过学费,多少次将送礼之人拒于门外,他已经记不清了。他心里装的永远都是工作,是同事,却很少顾及家人和亲戚。唯有一次,他允许自己的小舅子给卫校校灶上卖土豆,却要求必须做到两点:第一,价格只能比市场上低不能比市场上高;第二,土豆只要大的不要小的。他说:“必须得这样,要不然别人会在背后说我的。自己过得不硬,怎么挺直腰杆去说别人!”

得到所有人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无欲者无求,无私者无畏,面对部分人的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诽谤诬陷,各种刁难,他总能泰然处之,他相信,监督部门会还原事实真相,真相会还给自己清白。

老骥伏枥

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孙士好也一直没闲着,在众多县领导和县内知名文化人的推举下,他陆续担任了县书法协会、诗词学会、美术协会会长。别人送他一个绰号:“三军司令”。他说:“绥德是文化大县,弘扬传承绥德文化是我们每个绥德人的责任,既然大家都觉得我还有用,还能为绥德做点贡献,我就全力以赴。”

协会的人都说:“孙会长在平日工作中的认真劲就不用说了,他还经常为了协会的事贴上自己的钱。”对此事,孙士好笑着说:“没多少,电话费、车费一年下来也就是两三千块钱。这钱贴了我也不穷,报了我也不富。”有一次,别人请孙士好写一幅字,之后要给他6000元作为酬谢,他笑着说:“你要是给我孙士好,我坚决不收。但你要是给我们书协,我就笑纳了。”最后这6000元被孙士好原原本本的记在了书法协会的账本上。

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会因这种高尚的追求而拥有无限的满足感。有时候协会开完会太晚了,孙士好就自掏腰包请大家吃便饭,甚至还把儿女孝敬自己的烟酒拿来与大家分享。大家聊得开心,干得尽心,孙士好也浑身得劲。同志们都说:跟着孙会长干,我们心里踏实!

三个协会在孙士好的带领下,有着骄人的成绩。书法协会在参加省市书法比赛中连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在榆林市的12个县区的参赛者中每次都独占鳌头。诗词学会办的《绥德诗汇》颇有影响力,全国各地纷纷寄来稿件,可他的办刊宗旨是:“培植绥德新文化人”。去年刚刚成立起的美术协会也办的有声有色,会员多达百余人。

精神原动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孙士好的偶像是毛主席、雷锋、焦裕禄。“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68岁的孙士好对这些句子记忆犹新,倒背如流。这些话语从孙士好的口里说出来,人们更能掂出它们的真正分量!

有人笑话他:“老孙啊,就你这生活水平,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当过县团级的领导。”他说:“那得看你怎么看了,全中国13亿人要都能过上我这样的生活,那中国早就进入小康社会了。这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我的人生观是:生活上向水平低的看齐,工作上向水平高的看齐。”是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对生活的满足感,以积极的心态去追求工作的新高点!

人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对生活的无求,才能有对事业的追求,才能不为物质所羁绊,不被浮云遮住双眼。在六十岁生日之际,孙士好写过这样一首诗,读来颇为感慨,这首诗恰是他做人为官正直清廉,个人境界高尚无私的概述呈现:

拼搏奋斗三十秋,多存欢乐少烦忧。

位卑不敢把国忘,宗旨时刻记心头。

为了事业不顾身,功名利禄无所求。

亲朋好友笑我痴,无私无畏即自由。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