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庞统与诸葛亮是齐名的人物。可是庞统投靠刘备时,刘备却见他“貌陋”而心生不悦,直接让他到耒阳做县令。庞统因为刘备小瞧自己心生不满,闹起了情绪,上任后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作乐。有人把情况反映给了刘备,说庞统在其位不谋其事,把政事全给耽误了,刘备急忙派张飞去问个究竟。张飞口出心快,质问庞统为何荒废公务,庞统却说:“量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决断!将军少坐,看我发落。”这时才叫人把积压达百余天的公文案卷和诉讼案子一并拿来,只见庞统“执笔画押,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民皆叩首拜服”,不到半天全部处理完毕。
张飞回到荆州后如实汇报了情况,刘备十分懊悔自己的武断,于是再次派张飞到耒阳,将庞统请来荆州,出任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赞方略,教练军士,听候征伐”。庞统的故事是小说家演绎出来的,但类似的事情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唐代闻喜县赫赫有名的裴氏家族,就出了这么个人物,发生了类似的故事。他叫裴琰之,是唐朝吏部尚书裴漼的父亲。
事情发生在唐高宗永徽年间裴琰之任同州司户参军的时候。《大唐新语》有这样的记载: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参军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整天只知道玩乐,公文积压也不处理。同州刺史李崇义感到奇怪,就问户佐是怎么回事,户佐说:“司户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几天,李崇义召见裴琰之,对他规劝晓谕道:“同州地处京城附近,公务十分繁忙,司户的工作尤为紧张,你为何不谋个清闲的京官当当,反而滞留在司户参军这个岗位上呢?”裴琰之听了也没当回事,只是点头应允。又过了数日,等待处理的公文越积越多,于是大家都偷偷议论,裴琰之只是个玩乐之徒,哪会撰写和处理公文呢。李崇义再次召见裴琰之,严肃地对他说,再这样下去就将请示朝廷免他的职。受到批评后,裴琰之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需要处理?”户佐回答说:“必须尽快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于是命令户佐在每件需要处理的公文后面附上十张纸,同时多准备几支毛笔,又让安排五六个人帮他磨墨,然后分别请经办各个公文案卷的人员汇报公文的大概内容,他倚着柱子边听边写处理意见,写出来的批语不仅恰当,而且词义奔放、文笔华美,整个州府的官员都来看热闹。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他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不仅会处理。而且还是个高手!”李崇义仍然不相信,等看过了四五份公文的批复意见后,大为惭愧。他将裴琰之叫来,走下台阶迎接并道歉道:“你的文笔如此之好,何必把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使我成了一个轻视人才的罪人呢?”裴琰之的名声由此大震全州,人称“霹雳手”。数日之后又传到京城,不久便被提拔为雍州判司。“霹雳手”后来被用以称赞判案神速的官员。
如果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的庞统在耒阳不理政务,是刘备屈才,才闹起了情绪,那么裴琰之做同州司户参军不作为,则完全是不思进取、恃才傲物。我们知道,公文处理是有时效性的,积压会误大事。裴琰之如此对待工作,本应受到批评和谴责,而李崇义却向他道歉,虽有“爱才”理由,实属不该。这样做不仅不是爱才之举,反而会助长了这个年轻人散漫的工作作风。果然,裴琰之虽有“霹雳手”的能耐,但由于它工作作风和态度的问题,在任上没有什么突出政绩,自然仕途也无多大建树,最后因年老多病罢官回家。
虽然古代中国是一个看中门阀的社会,裴琰之出身名门望族,又很有才华,官却止步郎中,长期处于中下层官僚地位,个中原因固然很多,但他不作为的“懒政”思想注定不会有多大前途。现在就有不少自视“有才、甚至于屈才”的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虽在反腐的高压之下,花天酒地、招摇过市的行为大为收敛,却也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甘当“太平官”。 “态度决定出路”。 裴琰之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