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年 味

发布时间:2015-03-19 11:01 作者: 来源:

我们家算是移民家庭,父母年轻时从东北到湖南工作,在湖南株洲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生活了几十年。那时候的工厂就是一个大家庭,尤其到了过年,从年三十晚上开始,工会组织大型的游乐会熙熙攘攘。猜灯谜、看花灯、放烟花,低头一瞥的是小学同学,抬头望见的是中学同学,热热闹闹、欢声笑语。到了初一清早,还未出被窝,就有同学上门约着给老师拜年,走东家串西家,到了老师家已然是大半个班的学生了,走走停停、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到回家时已是华灯初上。那时过年物资都是凭票供给的,花生瓜子就一小包,每家都会在年前自己做一些吃的,有面做的油货、乡下亲戚送的红薯干、炸的红薯片,若是谁家给了北京的虾酥糖或是上海的大白兔奶糖,那都要放在口袋里留上好几天舍不得吃。到现在我看到红薯干还是忍不住喜欢,因为那时我们家在当地的乡下没有亲戚,也就没有人送,同学有时给一块,感觉特别特别好吃。现在商场超市菜市场的红薯,五颜六色种类繁多,可就是找不到从前那个味了。

成家后,每年的春节基本都是到先生的老家过。先生的老家在洞庭湖西边一个叫淞澧大院的地方。农村过年年味还是蛮浓的,冬至过后就开始杀猪腌腊肉、临近过年开始做豆腐做千张,当地的腊肉,有别于湖南其他地区的腊肉,不用烟熏,就是把肉用盐腌好后挂在太阳下或通风的地方自然风干,名其曰“风吹肉”。

到了过年,硕大的铁锅里大块的肉炖了湘西北特有的圆萝卜,满满的一大盆,从三十的团年饭到过年期间的来客招待就有了。用大块的肉炒辣椒青蒜,大碗的炖萝卜,年味就在这风吹肉的香气中弥漫开来。还有堂屋中从三十就烧起的树蔸火,谁家的树蔸大火烧得旺,就预示着来年能养大肥猪,日子就会过得兴旺。糍粑、泡儿糖,还有湘西北特有的“炖钵子”,都是值得一提的美味。尤其是“炖钵子”真是一绝,腊肉、腊鸡加辣椒大蒜放在钵中,下面加上炭火,钵内油乎乎的汤汁咕嘟咕嘟翻开,大家边吃边放上千张和从菜地里现摘的荭儿菜(白菜苔)、扯根菜(菠菜),经过霜打或是雪埋过的青菜那叫一个绝,甜甜的嫩嫩的,真真是停不下筷子,说到这好像都是吃吃吃。

其实我印象最深的还有每年初一的“出行”。三十这天,客人走后就要关上大门,也叫关菜园(取财源谐音)门,然后翻黄历查找新年出行的吉时,不论多么冷,这一时点大家都得穿戴整齐,公公拿着香烛和鞭炮,嘴里念着天地菩萨保佑之类打开大门,一家人依长幼顺序紧随其后,到晒谷坪点好香烛,燃放鞭炮,依次磕头祭拜天地,大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孩子祈求学业上进、清吉平安。回屋后孩子们最高兴了,这时候家长会总结每个人的优点,对新的一年提出希望,然后就是给压岁钱,这一晚,大人们不会催孩子们睡觉,称为“守岁”,天亮后一早全家又要带上香烛鞭炮到祖坟上去给先人们上香磕头拜年。

从初二起,亲戚们就开始相互拜年了,若是天好,便将椅子搬到屋前的晒谷坪上,大人闲聊下棋,孩子们撩猫逗狗你喊我笑,若是赶在有雨的时候,大家就在堂屋围拢在树蔸火塘旁听老人说说古,听外面回来的人高谈阔论,在炭火下埋上几个糍粑,一会工夫,糍粑就鼓起来了,有人跳着脚倒着手把糍粑表面的炭灰拍去,冒着热气的糍粑掰开还丝丝相连,外面焦脆里面糯软,大家抢着吃,真是好好吃。主妇们忙着在灶屋烧饭做菜,一般的桌上都有三四个炖钵。酒足饭饱了,又开始到下一家拜年啦。一家一家走下来,年也就差不多过完了。

过年,就是由这些看到的景、闻到的香、品到的味、听到的乡音组成的,或许这就是记忆中的年味。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