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骨气。骨气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脊梁,可以说人是靠骨气立起来的。
我国古代的文人把骨气看的比知识更重要。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这种大丈夫的行为,就是骨气。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经晏殊的推荐,荣升秘阁校理,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他奏上章疏,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离京,调赶河中府任副长官——通判。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不久,吕夷简重登相位,借仁宗的家务纠纷,废掉郭后。范仲淹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求见仁宗面谈,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因此事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府。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后因他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景祐三年(1036年)因党朋之争,加以吕夷简的从旁中伤,范仲淹被递夺了待制职衔,贬为饶州知府。这次范仲淹的亲朋,怕受牵连,唯恐躲之不及,没人敢为他送行。但正直的王质,却扶病载酒而来,并称许“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仲淹前后已是三光了,下次如再送我,请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不管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范仲淹,还是在忠良落难时,不附炎趋势,敢于仗义执言的王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可贵的精神品质---铮铮骨气。
在中国历史上,有骨气的文人不胜枚举,有骨气的武将更是比比皆是。岳飞是我们家喻户晓的抗金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我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岳飞在抗金过程中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岳家军”。“岳家军”的士兵都严格遵守纪律,宁可自己忍受饥饿,也不打扰百姓。“岳家军”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就连金兵统帅都曾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面对议和一事,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坚决反对。1139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直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臣武将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可叹奸臣当道,被赵构“特赐死”,杀害于临安大理寺内,年仅三十九岁。一曲《满江红》成为千古绝唱,道出了岳飞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朝廷的耿耿忠心。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关于“骨气”的故事数不胜数。不管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事权贵的李白、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卧薪尝胆的勾践、坚贞不屈的林则徐、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大无畏的“骨气”,正是这些“骨气”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其实“骨气”不仅仅是名人的“专利”,“不食嗟来之食”讲的就是古代一个穷人的故事。有骨气的中华儿女,曾经为屈辱抗争过,为崛起奋斗过。当代的我们更应该铭记:必须活得有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