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拜读了《梁家河》这本书,感触颇深。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深深的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艰苦的知青岁月磨练中,怎样由一个平凡青年成长起来的。书中习近平同志对于生活的态度,勤奋学习的学风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都是我学习的榜样,给予了我力量。
学习习近平同志实干担当
从踏入梁家河的那天起,注定将会面对一段艰苦的岁月。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的时候还是个不足15岁的孩子,对农活和劳作可以说很陌生甚至可能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但他在日常生活里主动向村民学习,他不惜体力的干活,从不“撒奸儿”,扛老镢头掏地锄地、硬扁担挑粪担粮、直至耕种收割样样精通,去了两年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后来当上了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不辞劳苦外出学习技术回村亲历亲为打下陕西第一口沼气,并在全村推广。为了能让村里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身先士卒创办铁业社,商品代销点,缝纫社,打甜水井,办扫盲班......每件事都干得有声有色。作为年龄最小的知青,在这个贫困土地上的历练,他对待生活的认真负责,我们这一代青年和他们那一代青年比较,着实感到自惭形秽。生长在如此优越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发挥带头作用,无论是什么岗位在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埋头实干,在关键时刻更要有勇于担当,敢站出来的思想觉悟。7月份初由于工作调动,我到网络信息中心工作,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重新开始,都是新一轮的挑战,没有人告诉我要干什么,做什么工作,让我有些无所适从,于是我开始主动寻求帮助。在同事们的热心指导下,我开始了解工作性质,熟悉工作内容,学习更新维护网站。工作中我体会到,工作业务只有自己主动去做才能熟悉,才有可能会做好。
学习习近平同志勤学善思
从北京出发时,习近平同志就背上了一箱子书。每天劳作累了一天的知青们都安然入睡以后,总能看到习近平同志的窑洞里透出微弱的煤油灯的亮光,在这个没有通电的村子里,这个点点的灯光,就像星星之火。因为点着煤油灯看书,习近平同志的脸被熏黑了,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书本的甘甜,撑起了他心中一片天,让他忘记了这贫瘠土地上的苦涩。习近平同志的知识储备量是惊人的,无论古代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文学的科学的他都涉猎过,这样孜孜不倦的态度以至于多年以后当记者问起时,他仍然能脱口而出当年在窑洞里读过的书籍内容。而在与时任德国总理会晤时,能提出让德国人咋舌的关于德国名著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量。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而读书不但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人的素养。从踏入工作岗位起,领导们提醒我要努力学习,要想把工作做好,在事业上有所起色,就需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观念,树立目标,然后向着目标开始努力。在新的环境下,所要学习的事有很多,属于个人职责必须掌握好,想要提升业务水平,就要从基础做起,打好基础。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我已经明白了如何管理网站,监测舆情,信息报送处理,信息收集归类,并开始练习写作,转换文风。时常告诉自己要多读书,好读书,用心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精神,在实践中锻炼成一名合格的纪检监察工作者。
学习习近平同志的“团结观”
就像书中说到习近平同志的父亲经常给其讲团结的道理:“我的父亲经常要求我要做讲团结和善于团结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意思就是做每件事不要只考虑自己愿不愿意,还要考虑别人愿不愿意,因为在人群中,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主,就是不行的”。古语道: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一个善于团结人民力量的人会把自己放在下面,这就是不争之德,是懂得用大家的力量,是配得起天之道的事情,是从古至今极高的德行。大概也正是这个“团结观”,使习近平同志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而“能团结人”也成为他独具特色的领导风格之一。进入新的岗位工作后,我逐渐感受到我们不是独立的办公室,独立的部门,而是在与其他科室部门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把工作拧成一股股绳,而这些绳构成了纪检监察工作巨大的网,这是群众的保护网,用它来罩住腐朽,挡住腐败,保护群众的基本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中,只要能积极的面对生活,无私地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是的,我们当代青年生在新时代,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梦,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