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浅析横山县干部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4-08-18 15:42 作者: 来源: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非常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对干部作风建设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结合实际,就当前全县干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表现及其对策建议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全县干部作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学习不够重视。尽管近年来各单位、各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加强学习,但总有一些干部对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意识淡薄,没有紧迫感和危机感,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一些干部学习目的不明确,照抄照搬,为了应付工作组检查当“抄抄先生”;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导致工作不深入,进取意识不强。

(二)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形式主义。“习惯向上看,不爱向下看”。有的单位习惯于依靠发文、开会解决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不够。对上级领导安排部署的工作特别重视,及时完成;对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就不太重视,“水过地皮湿”,应付差事,回复不那么及时,往往使问题升级,矛盾激化。二是缺乏责任感,缺少敢于担当的意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工作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有了一丁点成绩全是自己的,出了问题全是别人的,缺少敢于担当的意识。

(三)在生活上互相攀比。一是婚丧嫁娶等方面,多数干部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导致每年赶事情随礼开支成为家庭的最大开支。浪费是过事情存在的最严重问题。据了解,过红白喜事一桌餐费少则900多元,多则1600元。通过在酒店调查,基本每桌都要浪费饭菜,绝大多数食物被白白浪费掉了。被邀请的客人随礼300到500元不等,已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请客吃饭方面,仍然形形色色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不进大酒店,躲在不引人注目小饭馆;有的变着法消费,上档次香烟不放桌直接揣在兜里,名酒也见不到原装瓶子,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喝,起名“水宴”。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对干部自身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虽然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败坏了党和干部的形象,阻碍重大战略决策的贯彻落实,深深影响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干部作风建设具有反弹性,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掌握特性,探索规律,研究方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难点问题。

(一)品格要方正,加强品德修养。中国是一个重德崇德、注重以德治国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德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党一直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方针,尤其在当今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教育尤为重要。我们党坚决不能选择有才无德的人办事,有时候这类人“聪明反被聪明误”,给社会造成很大损害。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方针,对干部的考评应该扩大到“八小时以外”,从源头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

(二)不断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要求党员干部不仅要加强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要钻研业务知识的学习,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大干部培养力度,通过培训学习、下派挂职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干部“充电”,增强干部精通业务的本领,干好、干精本职工作。

(三)集思广益,健全民主制度。坚决反对单位“一把手”搞“一言堂”,遇事拍桌子,一锤定音,容易决策失误。只有充分听从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才能更好、科学地做出决断。充分发扬民主,是干部形成良好作风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四)开展活动,筑牢道德防线。一是经常性地开展一些专题学习教育活动,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使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上级及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注重典型引路,加强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以模范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教育、鞭策、激励广大干部,以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达到预防教育的效果,从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五)领导带头,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改进干部作风,领导干部负有重要责任。“其身正,不令则行”,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加强作风建设;要管住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广大党员干部要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