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村务公开,打造阳光村务,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力措施,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对于推进农村反腐倡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98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22条规定,村民委员会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同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在全国全面推行。2004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及时丰富和拓展了公开的内容,并进一步规范了制度。2005年3月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对施政行为的监督渠道,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明确要求“规范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村务公开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继续调整、充实、规范公开内容”。可见,村务公开工作历来是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新矛盾的凸显,更是倍加重视,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发端于米脂县沙店镇的《村务公开报》,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采用综合呈现、集中展示的形式,开创了村务公开的一个新载体,受到市委、市纪委的充分肯定,以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在全市全面推广,并得到中省媒体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公开形式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但存在弊端
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在公开栏和群众集中的地方张贴资料、书写板报是村务公开的三大传统载体,在多年的逐步规范和推进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被广大群众所熟知,但是随着涉及农村事务的大幅增多,群众诉求的不断提高和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农村信访量的逐年攀升,传统公开形式的弊端日益明显。
1、公开不真实。近几年,中央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在基础设施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实惠,分享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同时,村级财务也日益富了起来,村干部手中的权力骤然大了起来,村级开销也逐年多了起来。由于自由载量权过大,在优扶对象的确定上有的顾亲厚友,有失公允;在资金使用上,有时大手大脚、胡花乱支;在项目争取上,甚至请客送礼、灰色开支;在财务管理上,少数人贪污私分、公款私用;在资产处置上,有的暗箱操作、欺上瞒下;在资源管理上,主管武断、随意失范。由于存在上述等等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实施者,不论村支部还是村委会,心中有鬼、心中有愧、顾虑重重,不敢不愿公开,要么一本黑账,不见天日,从不公开,即使开个会,张贴几张资料,公示几点内容,也是遮遮掩掩,重此轻彼,唯恐群众知道,都虚于应付,不可能真实。
2、群众不信任。大多数群众通过参加会议、参阅资料、咨询村干部、围观公示栏获取村务公开的信息,从而程度不等地享有了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但是群众对村务公开信息不信任的问题日趋突出,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村干部文化水平和政策水平不高,群众工作的能力不足,答疑解惑的态度不端正,政策答辩水平低下,存在说不清楚的问题,导致群众弄不明白,产生怀疑和误解。二是少数村干部因自身问题或家族派性矛盾与群众有对立情绪,无论公开与不公开、真公开与假公开、全公开与选择性公开,群众都不买账,就是不信,甚至有的吹毛求疵,百般挑剔、找茬寻事。三是少数村干部私心比较重,在廉洁自律和村务管理上存在问题,群众发觉端倪,全不信任公开内容。四是公开的方法简单,内容不详细,只是粗线条式公开,群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注重事后的阐释和群众思想的疏通,群众反馈意见的渠道不畅。加之,召开会议、张贴、书写等方式,经不起日洒水淋,群众参与率不高,知晓率很底,农村外出人口特多,满意率更是无从谈起。
3、资料不齐备。上述几种传统的公开形式,在时效性上颇具优势,但是因过去不注重公开后的资料收集归档,而且张贴、书写公示等内容也不便于资料收集。如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群众不好查阅,干部缺资料解释,特别是出现涉诉涉访,群众和村干部互相指责推诿,各执一词,无据可查,没法说清楚,可能激化矛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村务公开报》应运而生,发挥了较好的现实作用
基于传统公开形式存在很多弊端,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亟待寻找新的弥补和突破方式之际,沙店镇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真抓实改,大胆革新,破除积弊,在县委、县纪委的支持和引导下,率先搞试点,创办《村务公开报》,目前看,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1、维护了农村稳定。随着群众法治和维权意识的增强,村务公开成了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从近几年农村信访举报情况分析,因村务公开方面引发的信访举报件次占到很大份额。多数因为村务公开不真实、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甚至常年不公开,导致信息不对等,出现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问题。《村务公开报》以乡镇为主导,村级为主体,用大版面对全乡镇各行政村村务集中展示,内容多、数字实、信息准,便于时间上的纵向对比和村村之间的横向对比,一目了然,疑窦顿开,干部清白,群众明白,在源头上堵塞了矛盾纠纷的产生,维护了和谐稳定。
2、促进了干部清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村务公开报》属于强制公开,不留死角,扩大了监督面,加大了监督力度,对促进村干部廉洁自律廉洁从政形成了倒逼机制,促使村干部该收手的收手,该停步的停步,减小了自由裁量权,杜绝了暗箱操作和胡花乱支,逐步形成不能腐、不敢腐的局面。
3、保障了群众权益。少数村干部在监督缺位的情况下,因素质低下,无知无畏,所以独断专行、欺上瞒下、吃拿贪占、与民争利。农村外流人口较多,很多人没法从正常渠道获得村务信息,权利没法得到保障。《村务公开报》,晒家底、不遮丑,发放范围大,保存时间长,约束了村干部的行为,保障了群众的利益。
4、创新了公开载体。多年来,村务公开载体单一陈旧,原始呆板,得不到规范,找不到突破。《村务公开报》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弥补不足、构思新颖,给人以很大的启发,推动了村务公开的规范化进程,将很多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是一项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更多的载体出现充当了“他山之石”。
三、办好《村务公开报》是一件复杂繁琐的工作,考验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办《村务公开报》是一项新工作,也是一项难工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渐臻完善。在推行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大的压力和阻力,比如对村务公开的认识问题,村干部的教育引导问题,办报过程中的协调问题,工作人员的态度和能力问题,群众的接纳和认可问题,责任的落实问题,处理传统载体和新载体的关系问题。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考验着乡村两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1、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不允许推诿和松懈。当前乡村两级干部在认识上还不高。首先是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一部分仍然存在对公开有顾虑,对公开有抵触,认为公开会引发更多的群众问题,公开的越多,产生的问题越多,不愿公开,不敢公开。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思想上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态度不坚决,立场不鲜明,整改不彻底,甚至妥协、坐视、纵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设身处地从维护大局,保护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工作运转,实质上是很危险的,是仍然奉行潜规则,维护利益链,得过且过,息事宁人的表现。其次是村干部的认识要大幅提高。村务公开给村干部的权利打造了一个“铁笼”,用权花钱的随意性不复存在,特别是动摇了少数本身动机不纯、想谋私利的村干部的既得利益。办好《村务公开报》一定要大幅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最大程度地调动村干部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切不可断了村务公开的“源头之水”。三是要提高广大干部的认识。村务公开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乡镇各站、所、室的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积极作为。特别是在村干部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驻村干部要多引导、多指导、多协助,才能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四是提高群众的认识,不断提高和增强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法纪意识,培树会监督、敢监督、监督住的能力,不搞无中生有、造谣滋事、死缠乱磨、找茬挑事,要增强监督的理性思维,监督做到有序、有理、有据。
2、严谨有序。办好一期《村务公开报》,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是一项任务繁重,责任重大的工作。乡镇党委、政府、纪委要突出主导作用,真正负起责任,要亲自抓、亲自看、亲自审,不能当摆手掌柜。乡镇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把责任性强,政策水平高,文字能力过硬的干部固定在办报的工作机构中来,在办报的过程中,要切实抓好11个环节,①公开事项的提出;②相关资料的收集;③主管领导审核;④审核内容过程备案;⑤排版;⑥核对;⑦印发;⑧评议;⑨反馈;⑩整改;⑪归档。这11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公开事项的提出要结合实际,适时科学,有针对性;资料收集要详细准确,全面真实;领导审核要认真把关,一丝不苟;审核备案要夯实责任,签字背书;排版要简明练达,美观实用;校对要准确无误、字斟句酌;印发要及时到位,专人专送;评议要力争全面,广开言路;反馈要原汁原味、不遮不掩;整改要立行立改、完善提高;归档要一期一档,条理清楚,便于查阅。
3、把握原则。办好《村务公开报》要着力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准确性。相关资料从收集、刊印、校对都要准确无误,一句表述、一个标点都不能马虎。稍有差错,说不定会成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说辞、籍口。二是规范性。办报的各个环节都要按制度办事,该谁负责谁负责,该谁签字谁签字,不为办报而办报,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相关表册要完善、要衔接、要与制度对应。三是责任性。相关参与人员要高度负责,力争使每一期公开报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检验。办《村务公开报》,相比较于传统的公开形式,乡镇承担的责任更大,如出现群众反映公开不真实、不准确,乡镇工作会更加被动。因此从每一个数字开始都要专人负责,落实责任。要通过倒逼机制,夯实村支部、村委负责人的责任;谁提供的资料谁要签字盖章,负责到底。乡镇主要是统揽协调,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马马虎虎,最后有理说不清,损伤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四、《村务公开报》也存在短板,传统公开形式不可偏废
要办好一期《村务公开报》,涉及事项多,时间跨度大,费时费力,内容有骨无肉,因此在时效性上远不及召开会议和张贴公示。加之版面有限,不可能作细致的解释和政策依据的援引,给群众解释说明的空间严重不足。传统的公开形式可以随时公开,因事公开,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在给《村务公开报》的定位上,它只是一种载体上的创新,是公开的形式之一,绝不可取代其他形式。新的形式应该和传统的形式互相补充,灵活运用,不分轻重,各取所长。
总之,推进村务公开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在《村务公开报》的启迪下,使村务公开工作不断完善规范,体现出实际、实用、实效的指导思想。并由村务公开为突破,带动政务公开和事务公开,加大在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深化反腐倡廉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