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廉政手机报(20190621期)

发布时间:2019-06-21 16:08 作者: 来源:

【廉政导读】

1、廉政聚焦:横山区纪委监委召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        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

2、廉政史鉴:姚崇:自筑“藩篱”传家风

3、廉政漫画:打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

【廉政聚焦】

横山区纪委监委召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

――――――――――――――

2019年6月14日,横山区纪委监委召开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举措,扶贫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全面深入推进2019年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会议指出,各成员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思想,既要履行好政策指导、项目下达、资金拨付的职能,也要履行好对政策落实、项目实施、资金使用情况监督管理的职能。要聚焦治理重点,抓好中央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和民生领域专项整治工作,注重协作配合,准确把握区纪委监委对专项治理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会议强调,区纪委监委要当好“探头”,聚焦主业主责,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对监管职责履行不到位的进行“一案三查”严肃问责。要加强沟通协作,推动扶贫领域问题线索移送常态化和制度化,加强与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和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畅通问题线索移送。扶贫领域问题线索梳理归类后,按照权限要求及时移送区纪委。区纪委确保问题线索处置及时到位,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对各单位落实上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不规范等问题深挖细究,对发现不整改、整改不全面等问题进行严肃追责,确保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

会议辅导学习并传达了中央脱贫攻坚有关精神,区委组织部、财政局、审计局、农业局、扶贫办、信访局等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就扶贫领域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干部作风、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治理的具体举措。

【廉政史鉴】

 姚崇:自筑“藩篱”传家风

―――――――――――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博物馆里,收藏有人称“救时宰相”的唐代名相姚崇亲书的“藩篱”碑碣。该碑碣长85厘米,宽53厘米,厚12厘米。右上题款“大唐开元三年”,左下题款“姚崇题”,中间楷书“藩篱”两个大字。这是时年六十五岁的姚崇在开元三年(715年)回陕州硖石故里时挥笔留下的,是目前全国唯一发现的姚崇手迹。

  “藩篱”,《辞海》中的解释是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围栅,比喻门户或屏障;《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篱笆,比喻对事物的限制。姚崇以“藩篱”为喻,要求后人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都要知道何者可为何者不可为,要崇尚气节、忠君爱国,做到公平、公正、诚信。

  姚崇(651年—721年),字元之,唐朝陕州硖石(今三门峡市陕县)人,五朝为官,三居相位,一生“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勤劳职事,功勋卓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特别是为开创“开元盛世”立下了功劳而名留青史。

  时人及后世之人对于姚崇的评价颇高。同为唐相的张说称赞姚崇“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道:“唐世贤相,前称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毛泽东在点评《新唐书·姚崇传》时赞扬姚崇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他赞扬姚崇进谏唐玄宗的“十事要说”:“如此简单明了的十条政治纲领,古今少见。”

  姚崇一生三次为相,地位很高,但是以身作则,生活俭朴,清正廉洁,直至生命的尽头。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正是大唐盛世,国家强盛,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临终前他立下遗嘱,说自己一生知止、知足,并写了一篇《遗令戒子孙文》,要求薄葬。他是这么写的:“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并要求子孙后代“汝等身殁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

  纵观姚崇留给后代的家风家训,他认为“与其浊富,宁比清贫”,“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他要求子孙后代事亲至孝,不图虚名;移孝为国,忠直任事;廉勤从政,以身作则;知止知足,不妄图富贵;不斤斤计较,预分田产;提倡薄葬,节俭持家;谨言慎行,惟德惟贤。姚崇的家风家训特色鲜明,没有高谈阔论,也没有庸俗空洞的说教,寓意深远而为后世传颂,世称“宰相家训”。

  好家训泽被后世,姚崇的子孙把姚崇的家训和遗嘱,作为家族的“藩篱”,作为处世的“标准”,世代遵守,代代相传。他们大多忠于国家,为百姓做事,彰显了仁义之风。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姚崇的家风家训不仅成为其家族传承的道德规范,更是中华家训中的经典,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彰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廉政漫画】

打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