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央视评论:必须让“官假假”现原形

发布时间:2015-02-28 09:40 作者: 来源:

继超编超配干部的“官多多”现象之后,干部履历失真的“官假假”问题又浮出水面。这是因为,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直接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逼得不少“官骨精”现出原形。坚决打击“官假假”,事不算大,意义不小。

 

这是防治吏治腐败的“第一道墙”

 

据媒体曝光,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在中纪委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整改情况中,巡视涉及的20个省份中15个省份的整改通报提及整治干部档案造假,其中河北处理了11名身份造假的干部。为什么哭着喊着造假?很简单,无利不起早。如果说不法商人“围猎”官员是贪腐链条的重要起点,那么,不良官员“围猎”官位就可谓是吏治腐败的关键诱因。众所周知,干部档案是客观实录干部基本信息、职业履历、工作实绩等内容的原始文件材料,是历史、全面、准确地考察甄别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可假,孰不可假?是可忍,孰不可忍?特别是按照造假信息去选人用人、识人察人,其后果可想而知。反之,严把档案关,把“歪人、坏人”隔离在干部队伍之外,正是防治吏治腐败的“第一道墙”。

 

这是恢复施政公信的“第一块砖”

 

通过媒体曝光的信息可知,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档案造假在一些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几乎成为“公开的秘密”。如轰动一时的河北石家庄“骗官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里的90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近年来,各地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屡被曝光,被群众调侃为“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常言道,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任由“官假假”欺世盗名,公理何在?公信何在?公心何在?要恢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让自己的施政团队与“假”绝缘。这就像盖房打地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把“官假假”们清除出干部队伍,可谓“亲者快、仇者痛”,正是恢复重建党和政府“公信力大厦”的“第一块砖”。

实际上,这些“官假假”的出现,无非是为了谋取公职和公权。比如,由于组织部门选任干部的“门槛”愈加明确具体,那些“条件不够、野心不休”的人为了“抢位子、争帽子、挂牌子”,明知有被暴露查处之风险,依然将“洗档案”视为火线上位的“临门一脚”。因此,将干部选任全过程放到阳光下,接受公众和媒体等的全天候监督,减少“官假假”寄生的晦暗空间,同时加大执纪监督力度,提高造价成本,让“涉假者”终身“禁入公门”,才是釜底抽薪之策。

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 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高波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