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臣所宿驿站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随行人员不许暗受门包,凡索贿者、行贿者,一经发现,定将查办……”
6月5日下午,由北京市房山区委主办,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文委承办的反腐倡廉六幕历史话剧《林则徐传牌良乡》在该区燕山影剧院举行首场公演。开演不到几分钟时间,剧中奉旨南下禁绝鸦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派人飞马急发的一道传牌(清代上级对下属发布的下行文,相当于今天的通知)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一下子抓住了现场观众的心。
良乡县(现在的房山区)是林则徐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南下禁烟的第一站。面对当时社会的贿赂公行和官场腐败,林则徐特发传牌通告良乡乃至沿途州县,禁绝任何奢靡腐败行为。不料,虽有传牌先行,迎接他的考验和麻烦还是接踵而至。随着剧情的展开,林则徐食府罢宴、夜访同窗、私访百姓、查封烟馆等历史画面生动展现,其面对皇亲国戚和官场强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浩然正气和廉洁风范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一张传牌引发的历史故事不由让人产生了诸多现实联想。
历史故事蕴含现实意义
“挖掘利用发生在房山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廉政教育一直是区纪委不懈努力的方向。在去年区里组织的廉政勤政故事征集活动中,区文联秘书长赵思敬的一篇反映林则徐南下禁绝鸦片途中在良乡发传牌、倡清廉的真实故事吸引了我们。特别是传牌中倡导的‘不准地方官员迎送,不准备办酒席,随行人员不许暗受分毫’等内容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认为,传牌内容本身就是林则徐官德和作风的范本,其中承载的廉洁之风、为民之情值得党员干部借鉴传承,遂决定将故事改编为话剧在全区宣传推广。”房山区纪委副书记汤连成介绍了该剧创作的来龙去脉。
记者了解到,为将此剧打造成精品力作,房山区特邀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梁秉堃担任艺术顾问,荣获全国话剧最高奖金狮奖的最佳编剧王鹏博担纲编剧和导演,主演均为北京1998国际青年剧团的专业演员。区纪委和区文委组织有关专家对剧本多次论证,四易其稿、历时半载,终于将这部话剧推上了舞台。
本着对历史和观众负责的精神,话剧正式公演前还组织了两场试演,请党员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观看,提出意见和建议。该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纷纷表示,这部话剧感人至深,林则徐性格鲜明,可信、可敬、可亲,值得学习。首都知名专家和剧评家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思想性、艺术性兼容,采用话剧形式反映反腐倡廉主题,现实意义强,是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创新之举。
历史人物承载现实期盼
林则徐:这些美味佳肴,你们大小官员、显赫人士慢慢享用,统统吃掉。
众人:嗻!
林则徐:不许浪费,喝好吃饱!
众人:嗻!
林则徐:本官将命周知县,今晚所有餐费,不许到县衙门报销!
胡履:那这餐费由哪儿报销啊?
林则徐:按你们人头份儿自掏腰包。
这是话剧第二幕“钦差罢宴”中的几句台词。舞台上,当林则徐从良乡县丞胡履在皇城食府为他摆下的丰盛筵席上起身罢宴、拂袖而去,并告诫宴席餐费不得到县衙报销,所有支出均由来宾自掏腰包时,观众们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掌声。
细节最容易感染人、打动人,而舞台的场景对现实的警示是不言而喻的:面对公款大吃大喝,我们不仅要迎头棒喝,更要让他们“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这种打动人心的细节随处可见:得知随从王汉甲向当地百姓索要门包不成,变为索要土特产之事后,林则徐不但当场怒斥部下,还为自己的失察向良乡百姓诚恳道歉;当林则徐顺应民意,决定查封胡履的烟馆时,贝勒爷跳将出来,以禀告皇上摘去其顶戴花翎相威胁,而林则徐的回应振聋发聩:“能否禁烟事关亡国灭种,为禁烟肝脑涂地亦视死如归,摘去顶戴花翎尚不足惜!”
对现实的讽谏无疑是这部话剧最成功之处。林则徐查禁胡履的烟馆前,其随从王汉甲因得了胡履的好处不但马上去通风报信,还出谋划策“把烟馆的牌子换成茶馆,待林则徐一行离开良乡后,再把烟馆的牌子重新挂上”。这与现实中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应付反“四风”等检查的手段何其相似啊!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督检查人员,要像林则徐一样,不但绝不“湿鞋”,还要明察秋毫,不管公款消费、奢侈浪费等行为穿上了多少层“马甲”,都不会被蒙蔽。
历史资源成为现实教材
“不讲排场不收礼,微服私访解民忧。林则徐禁烟途中路经房山,很短暂的时间里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树立了良好的官德。这部话剧对我们当前反‘四风’意义深远,为我们党员干部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房山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干部刘超对记者讲道。
“这部话剧主题好,表演也很到位,从头看到尾,我没走一下神。从林则徐的故事中,我感受到清风正气,因为事情就发生在房山,觉得很亲切,很有教育意义。古代廉吏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今后在工作中更加尽职尽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区住建委纪委书记赵冬梅感慨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