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反腐治标是为治本清除障碍

发布时间:2014-08-11 17:48 作者: 来源:

立案审查周永康 党纪国法不可违

7月29日18时左右,“中共中央决定对周永康严重违纪问题立案审查”的消息引爆舆论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在今年两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一句“你懂的”令大家对“大老虎”问题心照不宣。7月29日,“你懂的”答案正式揭晓。

周永康被立案审查,《人民日报》于7月30日起连续3天发表评论员文章:《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深得人心》《党纪国法不容违逆》。三篇文章指明,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共产党员与腐败水火不容,党纪国法不容违逆。

清除腐败,深化改革。7月31日,一篇署名“国平”的重量评论文章《清除腐败是深化改革的必然之举》指出,“一个旨在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党,必须严肃正视,必须依法处理,必须痛下决心加以制度化遏制。”“防止‘纵蝇为害’,也决不‘养虎为患’。”自从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来,习近平从关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反腐,要求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出实招、出狠招,突破“禁区”,着力清除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毒瘤,众多“苍蝇”“老虎”纷纷落马。

反腐无禁区。周永康落马更是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传言。与此同时,公众热议“周案”是否意味着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

新华网评《周永康落马是推进依法治国的一大步》认为:“不管什么人,不管是什么真正的‘老虎’,违反了党纪国法,就必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人们才会形成对法治的向心力。”中央党校林喆教授认为,“治本”则涉及到反腐制度的建立,属于制度建设范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治标”在短期内能见成效,这也是党中央选择当下“以治标为先”的原因,但“周案”显然不是“治标”转向点。《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发表邓聿文观点,反腐到了一个阶段性转变的时候,需要出台一些治本意义的制度和措施。四中全会是否在这方面有部署和落实,是一个观察指标。《东方早报》新媒体“澎湃新闻”发表社论指出,随着“四人帮”倒台,中国迎来一个新时代;周永康这样的人倒台,是否在为法律公正、政治廉洁之路鸣锣开道——希望如此。

反腐治标是为治本清障。周永康落马,众人称赞,“舆论氛围极好”。提防“老虎”反扑则又是一种舆论声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分析指出,查处周永康显示了习近平反腐的决心。

舆论将“官不聊生”与“畏罪自杀”相联

《潇湘晨报》统计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至少已有32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最近一个月死亡案例较密集:6月30日至7月30日,至少有8名官员非正常死亡,其中6人确定为自杀。自杀官员多患病,抑郁症最多,多个自杀案例或涉及反腐。

近期,“官不聊生”的新闻尤其多。纵观网民舆论,呈现出这样一种逻辑:“当前反腐力度,足以震慑贪腐官员,虽然未被查处,也会寝食难安,甚至畏罪自杀。”有媒体评论指出,“因为当下为数不少的贪腐官员落马,人们才会有如此判断,是对反腐工作的肯定。”

大河网评论希望“官员自杀原因不该是笔糊涂账”:“公安与纪检监察机关应该本着对党和政府公信力负责、对官员生命负责的精神,厘清背后真相、查清幕后原因,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川在线评论《别过度放大官员自杀的反腐效应》则认为:“我们须理性看待官员自杀,不必动辄就给自杀的官员贴上腐败的标签,也不应过度放大官员自杀的反腐效应。”

此外,如《新京报》的《四川政商界持续地震》、《上海证券报》的《能源官员落马因由解密:搞电力审批的几乎被抓空》等“官场地震”新闻同样收获较高舆论关注。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