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见到七十多岁的姑父,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做人一定要立的端、走得正,一定要走正道,不要爱人家的东西,你看我现在这样多好,一个月闲着,公家还发将近四千块钱,和你姑仅够吃了。
姑父很满足,不过其实姑父过的并不富足,工作了一辈子,退休时还是个小科员,现在还租房住着。
姑父是个很有才的人,他军人转业,在村里面先是当了会计,因为打得一手好算盘,据说在县上算盘比赛中获得大奖,被当时的银行给招了进去,成了真正的公家人,后来又被公社看中,调到公社当会计。在我懵懂的记忆里,姑父就是亲戚里最大的官了,人民公社的会计,在老百姓眼里那得是个多有油水的官啊。
在那个外人看来很有油水的官,没成为姑父发家致富的平台,因为姑父原则的有些不近人情,领导的花费不合理都不给报账,反倒让姑父成了很多领导的眼中钉。因为这样,姑姑几乎埋怨了姑父半辈子,不过一件事,却改变了这种格局。在我十四五岁的时候,一个在煤矿工作的本家叔叔,据说是财务头头什么的,因为贪污还是挪用,被检察院给抓走了。在我记忆中那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本家叔叔,一直是这个家族里混的最好的人,是给家里光耀门楣的人,回到村里众星捧月般的老有人围在左右。但是听说这件事发生的一年左右,我在村里见到了我这个叔叔,据说保外就医出来了,当时已然是一个头发花白、黯淡无神的人了。第二年,我在外上学,听到家里说叔叔去世了,他一听到警笛声就害怕,以为警察来抓他了,惶惶不可终日,最终患病早早过世了。这件事发生后,我再没有听到姑姑埋怨姑父死脑筋的怨言了。
姑父在我幼小心灵竖起的那个很牛的幻想随着爸爸妈妈每年老是把高粱、玉米等粗粮还有白菜、土豆等蔬菜送到姑姑家的一连串举动最终破灭了。然后姑姑一家伴随我成长烙下深深记忆的就是无钱供书的煎熬。
姑父家有四个孩子,表姐和三个表哥,在对表姐和表哥的供书的事情上,姑父和姑姑近乎执着。我印象中每年开学,我爸他们几个舅舅总是首当其冲成了姑姑家借钱的对象。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姑父的工资不多,而且还不能按时发放,有时甚至到了没粮开锅的境地。爸爸和叔父们承包果园,跑运输,算是先富起来的农民了,为了缓解姑姑家的经济窘境,爸爸在承包的果园给姑姑家也算了一份,一年多少能分些红利。在这种反反复复的借钱还钱再借钱的过程中,表姐和表哥们终于一个个考上了大学毕业工作了。姑父的这种执着总算修成正果,经济窘迫的困境也总算结束了。
姑父的儿女们在工作岗位上都兢兢业业,通过多年奋斗,也算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有的还走上了领导的岗位。不过多少年的这种习惯俨然已经深入骨髓了,现在姑父见到我们还是不忘教导我们“做人一定要立的端、走得正,一定要走正道”。他现在每天多了一项任务,在超市门前排队,等着买限购的鸡蛋、白菜,买多了给儿女再分一些。
“做人一定要立的端、走得正,一定要走正道”,这句姑父用一辈子践行的话,就仿佛一粒种子,从小在我心里种下,这么多年,早已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姑父用他一辈子的言传身教给儿女和我们上着一堂生动的廉洁是福之课,教会我们光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