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风反腐”不仅事关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社会价值观念的较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腐败,打“虎”拍“蝇”,强化震慑,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反对腐败的坚定决心。当前,“不敢腐”已初见成效,而要达到“不能腐”“不想腐”的目标,关键在于反“四风”、扬正气、树新风,促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扶正祛邪、正本清源,在全社会重塑价值观念。
“反四风”净化政治生态
风成于上,俗成于下。作风问题积累时间长、涉及领域广、解决难度大,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只有常抓不懈、形成制度、不断巩固,才能从根本上震慑和刹住歪风邪气。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四风”问题被曝光,不少领导干部因“四风”问题被查处。反对“四风”就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摒弃在政治生态之外,让不正之风、腐败行为无处藏身。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抓手,从具体问题入手,既治“流行病”,又治“地方病”,既查处顶风违纪搞“四风”的直接责任者,也要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人进行追责,纠建并举,激浊扬清,大力构建“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扬正气”激活文化基因
腐败和不正之风,就像毒素一样,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过去,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一度从痛恨到麻木再到羡慕,如果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得不到纠正,每个人都企图利用手中的权力换取利益时,就会导致笑贫不笑贪的精神沦陷。因此,要想清理干部群众心中的“霾”,攻破“心中之贼”实现“不想腐”,就必须挤压各种“庸俗文化”“腐败文化”的生存空间,清除滋生腐败的各种思想毒瘤,不断激活廉政文化基因,重塑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价值取向。结合榆林实际,要注重挖掘富有榆林特色的廉政文化资源,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运用陕北说书、道情小戏、快板说唱等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努力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体现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气。
“树新风”重塑价值理念
巩固、深化和拓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既要靠制度建设,更要靠全社会大力构建“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价值理念。要继续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查处腐败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要破除各种各样的“潜规则”,健全完善各类规矩,让“潜规则”没有市场,“明规矩”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要倡导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传播廉洁理念,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廉洁意识,使思想防腐与制度治腐互为补充,在全社会营造尊廉崇廉的思想道德环境和社会价值氛围,使“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成为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