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6000多名“走读干部”被查处的背后 — — ——中央首次大规模整治干部“走读之风”

发布时间:2014-10-14 15:15 作者: 来源:

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翟永冠、王存福)  一些家住城里的基层干部,不深入群众、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而是常常往家跑,被称为“走读干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

有专家称,这意味着反“四风”不仅剑指吃喝奢靡等“明疾”,还深入到党员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奢贪”的“暗症”。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记者,干部“走读”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情况似乎变得更加严重。“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查处如此数量众多的干部,着实让人震惊”。

有被查处的干部说,原来觉得只是“偷个懒”的小事,现在却成了作风不正的大问题。经过深刻检讨认识到,中央对领导干部是否勤政的督查是动真格的了。

全国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

“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这首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是群众对基层干部“走读”现象的生动描述。

记者梳理各地晒出的“成绩单”发现,全国共有超万名“走读干部”被排查发现,6484名被查处。其中,黑龙江省共排查出“走读”的乡镇干部4726人,已整改2350人。四川查处1746人,湖北查处1180人,河南查处513人,青海查处190人,江苏查处162人,广东查处136人,浙江查处84人,海南查处60人。北京、上海、甘肃、云南等地在“成绩单”中没有提及“走读干部”的问题。

专家分析,干部“走读”问题主要在乡镇地区比较突出,城市地区则较少。所以,那些拥有广大农村的省份,相对来说查出的数量就较多。同时,由于查处力度和执行标准不同,有一些地方干部“走读”问题也很突出,却在查处方面并没有充分体现。

 “基层干部应该在乡镇工作,两脚应该踩在泥土上,这样才能更真正服务于民。”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走读干部”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不要说对基层发展有什么贡献,还会滋生一系列“四风”问题。

干部“走读”易引发腐败和工作重大损失诸多问题

不少群众反映,“走读干部”工作在当下,“生活在别处”,不能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岂能和老百姓同心、同德、同奋斗?天津一位纪检干部说,“走读”看似是小事,其实反映了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群众的感情,发展下去可能就是渎职。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走读”看似小事,其核心则是能否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执政基础。“新华视点”记者采访发现,任由干部“走读之风”泛滥,会产生诸多问题。

——履职敷衍与百姓隔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徐行说,一些乡镇干部只有在领导点名时见见面、点名后不露面,层层搞“遥控指挥”,既不能及时履行职责,对群众诉求和基层实际也难以把握,无形中与老百姓竖起一堵墙。河南一位农民说,在我们眼里,有些干部就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我们不熟,也不愿意跟他们说啥。

 ——占用公共资源滋生腐败。干部“走读”造成许多潜在的腐败现象。一些干部频繁往返用公车接送,增加财政负担,滋生“车轮上的腐败”,助长了特权思想。一位县城干部说,县里数十位“走读干部”,仅每年花在车辆汽油和保养方面的费用就有近20万元。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原党委书记、镇长崔连海,因腐败问题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经查,崔连海是典型的“走读干部”,办案人员计算,在262天时间里,崔连海的专车报销汽油票150张,金额合计7.269万元,算上节假日,平均每天“花费”汽油费约278元。

——突发情况易造成重大损失。海南省一位干部说,“走读”的干部,在“德能勤绩廉”考察中,“勤”这一项一般都存在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当本地出现群体性事件、灾难险情、重大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时,“走读”给第一时间得到有效处理留下隐患。媒体就曾报道,一次洪水猛袭某镇,当县委书记赶到现场时,该镇党政一把手还迟迟未从县城家返回。

专家: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需完善制度

辛鸣表示,党政领导干部负有管理服务一方、守土有责的职责。党的干部应该和群众在一起,否则就别走当干部这条路。

实际上,各地为了解决干部“走读”问题也进行了不少探索。湖南郴州采取的是视频点名的方法,让干部不敢缺席;湖北襄阳市则采取明察暗访,让干部不敢“走读”;江西则建设了“廉政”食堂,为干部营造不愿走读的环境;天津市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规定》,建立和落实乡镇干部在本乡镇机关住宿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错时上下班制度、乡镇干部包村驻村制度等。

在汪玉凯等专家看来,这些年,对走读干部的管理还缺乏系统性规定。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要靠制度,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比如,切实在干部考核上加以倾斜,让那些深入地方、根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走读”“走不了、不好走”,还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

同时,辛鸣等专家也提醒,干部也有享受家庭温暖的权利,因此对整治干部“走读”现象,政策制定应更具合理化、科学化和人性化,在人情和原则之间、为民服务和对家庭负责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最新评论(评论11条 查看全部>>)

李可知 [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 ]昨天 15:24 发表

请正版乡镇干部住县城的不要误解,我说的是县里干部下乡镇当官和市里干部下县里当官而不搬家的情况。

顶(4) 回复 复制 举报

 

正能量831206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昨天 10:33 发表

任何一项政策与措施的制定应该是合法、合情、合理,制止干部“走读”本意是正确的,主要是整治不作为的干部、恶意离岗干部、脱离群众不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甚至是“车轮浪费的干部”,在这个本质上求实效的制度与措施是应该探索的,而约束基层干部24小时、12小时等生活轨迹的固定,超出了对干部、普通干部,甚至是普通人行为上的约束对基层干部来说是不被理解的、伤人心的,应该予以制止的。

顶(90) 回复 复制 举报

 

光明使者***** [中国山东省东营市 ]昨天 10:12 发表

上面把市县干部“走读”问题提出来,市县就把乡镇干部“走读”提出来,这就是官僚主义加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看似严格执行,其它是上边有病,下边吃药。

光明使者***** [中国山东省东营市 ]昨天 10:07 发表

出规定和政策要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法”。乡镇干部也享有和上层干部一样的休息权、家庭团聚权,不知道哪条法律规定乡镇干部是24小时工作制。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不仅仅要把乡镇干部的权力关进去,还要把上层决策者的权力关进去,乱决策、瞎指挥要不得。其实能不能执行好落实好群众路线其实与“走读”没有多大关系,问题在于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越是基层艰苦的地方,越是工资待遇低,公共资源缺少;没听说过乡镇修地铁、开演唱会、建大学、图书馆的;乡镇干部的工资保障还要乡镇政府自己承担。解决乡镇干部走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工资要比上边高、提拔要比上边快,别再搞“空投”或者少“空投”,引进一些市场竞争的办法,让上层干部对基层岗位趋之若鹜,问题就解决了。

顶(127) 回复 复制 举报

 

一名基层工作者 [中国河南省焦作市 ]昨天 09:13 发表

乡镇一般工作人员的苦与累你们知道多少?想想为他们做点什么?他们不敢奢望城里的工作环境,只是默默无闻工作,能说的一点也只是希望人们能理解他们。

顶(48) 回复 复制 举报

 

勇往直前_455 [中国河北省邢台市 ]昨天 09:12 发表

对于走读干部的监督应该充分调研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督办法,对于一些走读干部的查处或者群众举报,往往他们以外出执行公务为由搪塞,而要找两个本单位的人来证明不是难事,当然有的确实是执行公务,但是对于违反纪律的,找他们办事的本来就有求于他们,多数忍气吞声、督查的也不可能每个单位每个人都督查到,如何让他们在心里对工作纪律、对于群众有敬畏感是个应该思考的问题。

顶(4) 回复 复制 举报

『伐木工光头强』 [中国海南省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昨天 09:12 发表

不管是走读还是长住,只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负责任。在网络的时代里,在家办公、在野外办公都是可以的事。

顶(27) 回复 复制 举报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新闻热点

最新发布

关键字:
栏  目:
日  期:
范  围:
 

版权所有:中共榆林市横山区纪律检查委员会 榆林市横山区监察委员会
维护运行:横山区纪委网络信息中心

  陕公网安备 61082302100003号